姓名:周 悌
學校科系:台大國企
總分:103分
考試日期:2006年10月22日
我的考試情形:總共兩次,間隔約半個月。第一次:98分;第二次:103分。不得不必須佩服ETS考試的準度:同一個人在表現上相差極小。所以,強烈建議大家:除非是在兩次考試的中間被灌注了一甲子的功力(不管用的是什麼方法),不然,請以兩次為限:第一次,熟悉考場;第二次,追求高分。如果皆不盡理想,最好先暫時放下(出去玩樂,或是專心工作),等到心情與考試的準備都更完美時,再重新應試。短期內應考超過三次會有多少進步空間?基本上,我不樂觀。
考試的準備:我必須說,考第一次時,由於是緊接在GMAT之後,所以我幾乎並沒有為了托福額外準備。畢竟,GMAT是測驗「以美國大學畢業、工作三年以上」申請商學研究所者為對象,以非英語系國家高中畢業生申請大學為概念的托福測驗,在閱讀、以及寫作的難度上,不太可能超越。對照考試結果,我在這兩個部分的分數也的確高出許多。所以,我建議:如果您同時準備GMAT,在閱讀以及寫作上,不妨集中心力以GMAT為主。畢竟,難度相對而言是高出許多的,屆時只要熟悉題形,托福的閱讀以及issue的寫作,應該難不倒您。
另一方面,相關的考試內容包羅萬象,不一定以哪一個領域為主。即使是美國歷史,也可能著重在某一位鄉村歌手而非波士頓茶葉黨。所以,平常一定要大量閱讀,中、英文都可以,尤其較少接觸的科學新知,一定要有概念。到時候,即使看不懂、聽不懂某些專有名詞,如果可以知道是跟光學或生物學有關的話,至少還能ㄠㄠ看。
至於閱讀的資料上,中文我推薦科學人雜誌,英文我則強力推薦每週一隨聯合報附贈的紐約時報。在長度以及內容上,對於短期英語能力的加強都有相當幫助。另外,由於第一次考試時剛考完GMAT,所以在考試介面上轉換不過來(左右完全相反)。在此誠摯推薦:「江璞老師的iBT系列」,那塊光碟真是了不起,我一戰以及二戰之間,就只有把「閱讀」以及「聽力」的部分拿出來各做了一次,幫助極大。
至於聽力,除了單字,就是口音。我第二次遇到的幾乎都是非裔美國人的對話,所以口音相當重。So,平常多看Discovery以及國家地理頻道。最後,絕對不要迷信考古題!IBT考的是英語實力,許多部份即使知道題目故事的大綱幫助也不大。除非你很明確知道考題以及答案,不然,模糊不輕的印象反而會是誤導。尤其,每一篇文章都有14題,如果剛好遇到有點熟、又不太熟的文章,對故事有印象,對答案沒概念,反而會很詛喪,影響做題的節奏。
上課時,老師有提到的重點,務必熟記;除此之外,坊間的補充題庫,就我自己而言,安心有餘,幫助不大。
課程期間的相關準備:
一、模擬考一定要考:
幾乎「全真」的模擬考是美加的優勢所在,加上老師上課的內容多以此為本,務必不可放棄。模擬考試時的重點不在答案,而是「考試的過程」。因為正式考試的時間相當長(約四個多小時),考場的干擾也只會更厲害,如果平常不習慣節奏、以及專心度,屆時反而會造成失常。舉例而言:我一戰時遇到倒扁,耳裡同時傳來倒扁口號、歌聲,還要瞎猜耳機裡老師在說啥。如果平常沒有練習,一定當場抓狂。二戰時冷氣超冷,電腦當機,一切就平美加十次練習,加上江老師練習CD提供的直覺,應付狀況。台上十分鐘,台下十年工。考試的題目,以及答案暗地裡是有規則可依的。多練習,至少猜,也有所本,所以,簡單的說:模考,一定要考!
二、江璞教授、以及陳奕喬教授 的課一定要上:
來補習,就是為了有個好分數,以及出國時能適應。托福的設計,也是以此為出發點:希望學生能有基本的語文能力。所以考試的情境,以校園為主;用字,也多生活詞彙。江璞教授以及陳奕喬教授的特色,即在於不但告訴你如何「知其然」,更提供背景教你「所以然」。所以,老師上課時講的故事也要專心聽,不要以為是打發時間。很多背景知識對於如何「一分鐘內進入狀況」是相當重要的。畢竟,現實中,商學院的學生不太會去上考古學,醫學生也不會聽到教授教行銷。但是,托福就是會考。尤其現在要考口說以及整合寫作,手氣好是沒有幫助的。至少,方向要對。這時,有沒有背景知識,才是生死門。
如果前三分鐘都忙著疑惑,就要歡迎再度光臨了。
三、單字一定要背:
這沒啥好說的,總之,就是要多背。雖然目前沒有考字型變化,但是,今天「聽、說、讀,寫」混合考,如果沒有相當的單字量做庫存,就算聽懂,六十秒內說不出來,一樣沒搞頭。基本上,單字是一種邏輯演譯和約定俗成的結果,不是死背。莫清威博士、江旭斌博士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教學生解字。如果可以,莫博士的字彙功力在華人區相當有名,不妨報名字彙班,增強自己的實力。還是一句話:要猜,也要有所本呀。
四、口說一定要撈本。
口說課,是最重要的!除了練習膽量,更重要者,在於練習「如何在30秒左右,構思出60秒左右」「清楚而有架構的英文演講」。試試看,即使是國語都很難,遑論是不熟悉的語言。雖說沒有題庫,但想一想,校園無大事。能考的畢竟就是這些:您打那兒來啦?您愛吃些啥啦?您為啥要出國啦?您贊成不要有停車位嗎?….等等。這些玩意兒,模擬考幾乎都有涵蓋。就算沒遇到,至少相關的也可以套用。所以,一定要去上課喔!
還有,上課時就要練習「精簡發言」呈現想法。同時「建立自己的模板」,讓考試時的發言有更清楚的脈絡。比如:Some people prefer A, whereas others prefer B. To me, I prefer B because..也就是美加提供的口說教材後面的那一群。這樣,不但有助鎮定心神,更能讓思路清楚。最後,口說測驗「質」比「量」重要。以我為例:我曾經在美商公司服務,期間有與外國同事溝通的機會。因此,我一直以為口說是我最有自信的部分,也是我選擇新式托福的原因(因為單字背的不勤,所以選擇有口說的考試勝算較大)。然而,兩次考試的結果,口說都是我最低分的項目。原因很簡單:不夠簡潔有利。由於能掌握聽力部分的細節,所以我一直說的極快,大量複頌聽力的資訊,希望除了可以讓內容豐富,更可以證明我有聽、筆記的能力,顯的自信充盈。然而,ETS在所有的分析都提到:我說的不夠清楚(clear)。也就是說:我應該放慢速度,掌握重點、以及結構性。對他們而言,重複已經出現過的資訊並不能證明什麼。反而,能二十秒內交代重點,四十秒內強而有力的表達你的想法以及立場,更重要!還有,一定要「勇敢多講」。畢竟,試著讓外國老師清楚理解你的想法,不論對考試、對人生,都是相當有幫助的。
準備托福的過程中,由於同時準備GMAT,所以壓力極大。尤其,遇到GMAT一戰挫敗,心理上更是辛苦萬分。幸好,美加教育系統的完整,以及各位幫學生以身試葯的老師們,讓我放心的依照美加的進度練習,最後證明成果相當好。另一方面,也認識了許多熱心、有趣的好夥伴,讓這條路雖辛苦,卻不孤獨。iBT難度的確較高,但相對也讓人醒思:是否真的是英語環境。說實話,考完之後,不禁對包含ETS在內的美國教育重邏輯、以及合理性的特質,深深地佩服了起來…。
留言列表